2024年09月26日
施耐德電氣2024年09月25日
魏德米勒2024年09月25日
ABB機器人2024年09月25日
ABB機器人2024年09月25日
ABB機器人2024年09月24日
魏德米勒
2024年09月19日
CREAFORM形創
2024年09月14日
史陶比爾
2024年09月13日
溫澤
2024年09月12日
質量檢測
2024年09月12日
AtlasCopco工業工具
2024年09月12日
施邁賽
2024年09月09日
采埃孚
2024年09月09日
通快
2024年09月09日
萬可
有消息稱,3月31日,華為內部發文再次強調“不會造車”,并表示,該文件的有效期為5年。
此前,有報道指出,華為不造車的承諾即將過期,理由是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簽發的華為不造整車決議,會在2023年到期。
華為方面表示,此次華為公司內部再次發布不造車決議的目的,是為了避免問界被外界錯誤地理解為“華為造車”。目前華為與車企合作的三種模式(標準化零部件模式、HI模式(Huawei Inside)和華為智選模式)不變,問界的生態汽車商業模式和合作策略也不會改變。
一直以來,在汽車產業,華為對自己的定義是要做智能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,但因為目前與不少品牌的合作持續深化,在外界看來,華為早就超出了單純作為“供應商”的邊界。我們通常的認知中,絕大多數的Tier 1供應商,都不會在宣傳上和整車企業、整車產品做特別深度的捆綁,但提起與華為合作的汽車品牌如問界和極狐(尤其是問界),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華為,這也是華為造車的話題經常會引起熱議的關鍵。
事實上不止是華為,全球市場上,不少科技公司在合作整車企業時,都采用了類似的生態模式。騰訊、美的等,都表達過不造車的觀點,亞馬遜云科技此前也表示不造車只賦能,微軟也曾表過態,不造車,會以融合創新的路徑切入智能汽車賽道。
對這些科技公司而言,不過早的深入到汽車制造領域,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。首先,當前的汽車市場上,已經涌入了太多的品牌在互相廝殺,并不是進場造車的合適時機;其次,造車是一個高投入、高技術門檻的產業,盲目跟進風險太大;此外,在國內市場上,想要造車有一個關鍵的前提——生產資質,現階段的相關政策中,原側上已經不再批準新的生產資質,后續想要跨界造車,難度只會更大。